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183:对一个人产生一种痛恨恼怒等情绪,这个就是我们本性的第二个月亮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十八界本如来藏、妙真如性02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w0566oj40eb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讲座视频:

楞严经  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02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诸位!一只手是根,一只手是尘,如果我们拿一支笔,沾墨汁,一点点放在两手中间,表示产生识;你现在把它合起来以后,再把它分开来,墨汁会沾在两只手上各一面对不对?中间的墨汁就表示产生了识心。中间产生的识,一半跟着有知的根,一半跟着无知的尘,叫做离则两合;识心一个合于眼根,另外一个合于尘,这个比喻听得懂吗?

离则两合,如果把这个根尘分开来,这个识心一半跑到根来,一半跑到尘来。对不对?离则两合,两种合,一个合根,一个合尘,意思就岂有是理?底下佛陀就评论了:体性杂乱了。眼识之体性,实在是变成很杂乱了,为什么?合则中离,根尘相合,中间却意识心有裂缝;离则两合,把根、尘分开来,眼识却一边跑到根,一边跑到尘,就乱!这个[杂]是对合则中离来说的;[乱]是对离则两合来说的。合则中离,是眼根对色尘来讲的;离则两合,这个是对眼识来说的。再讲一遍:若兼二种,眼、色共生,合则中离,离则两合,体性杂乱,云何成界?如果这个眼识是兼二种共生的,兼什么?眼根跟色尘来共同生出这个眼识,假设暂时允许你这样讲,毛病就出来了!合则中离,当眼根合于色尘,生在中间的眼识,变成有裂缝,有痕迹,裂缝的痕迹。离则两合,如果把根跟尘分开来,因为识生在中间,这个识就会一个合于根,一个合于尘。所以,这个识心,眼识的体性就变成杂而且乱。怎么可以成界呢!

[此以上单根独尘,皆不能生识,转计和合而生。遂破云:若言兼眼根、色尘二种,共生汝识者,且问还是眼色相合而生耶]?是眼根跟色尘相合而生呢?[还是眼色相离而生耶]?到底是合生,还是有距离分开来?[此二句,上合离两字指眼色,下离合两字指眼识]。上面合则中离,这个是指眼根、色尘,底下离则两合,是在讲眼识。[若谓眼色,合并而生,则汝识半从根生,半从尘生,中间必有离缝,以不是整个生成。如二物相合,合处有离缝也];合的地方它就会有细缝,[若谓眼色],眼根对色尘[离开而生],如果说眼根对色尘是因为离开而生眼识,那么,[则汝识半是有知,半是无知,有知者合于眼,无知者合于色,遂成两合矣]。[体性杂乱者:指识之体性。杂对合则中离说,半从根半从尘,和杂而生故曰杂;乱对离则两合说,半合根半合尘],一半合于眼根,一半合于色尘。[则成动乱故曰乱]。叫做乱,[既是杂乱,云何能成识之中界乎?三分合难破竟]。

[午四 结妄归真][是故当知:眼色为缘,生眼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眼与色,及色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]。[是各生共生,俱不得成之故]是各生就是:是根生、尘生也好,或者是根尘共生也好,俱不得成为界。[应当了知。此知含二义:一者应当知妄,至三处都无止,结相之妄;二者应当知真,后四句归性之真。以上所言,眼、色二种为缘,生于眼识者,现前推究,眼识既不从眼生],也不从眼根生,[又不从色生,亦非双兼眼色共生],眼根跟色尘生也不对,[则中间所生眼识],眼识当然不成界,[既不成界,内外眼色,何得为缘?中界既无,内外叵得,故曰三处都无。又三处都无,处即界也,所谓眼色为缘生识,今眼、色、识三界,俱不可得;应知此是相宗权教,顺世之谈,都无实义]。

[则眼与色,及色界三:色界即色识界,系尘为名;此眼、色、识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,乃是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初眼色识界竟]。我们研究了这个有什么好处?当眼睛看到了色尘,中间所产生的,看你就用什么心?如果你是用生灭意识心,就变成执着、分别、颠倒,因为你不晓得它空无自性,误认为有东西可以贪,这个就变成真月的第二月,真心当中的第二月。譬如说你看一个人,这个人让你很痛恨,你内心里面产生一种愤恨、愤怒、不屑、傲慢,这个就是我们本性的第二个月亮。换句话说:这些不必要的烦恼,身见、边见、戒取见、贪嗔痴慢疑等等这一些,都是因为我们眼见一切色法,同时因为执着,内心里面产生的意识心,而这个意识心难就难在说,有先天的、有后天的,他现在讲的还比较好断,就是说眼见色尘所产生的中间的识心,还是后天的;但是,屯积这个识心,一直屯积,屯积到变成强烈的执着,包括晚上睡梦当中都会执着这个根身,这个就是与生俱来的,这个就变成与生俱来的。所以,根攀缘尘的识心,这个好断——后天的。可是问题来了,我们与生俱来的烦恼、执着的识心,就非常难断!所以,这个眼见色尘是属于后天;但是,也有先天。为什么?

譬如你内心里面产生这个识心,是强烈的吗?还是不强烈的识心?有的根器够,他很看得开,他的识心力道就不大,贪嗔痴就少。可是,无量劫来,他烦恼无明重,看出来的,明明一件很单纯的事情,哇!好几天,一个月睡不着!譬如你痛恨一个人,一个月、二个月统统睡不着,这个就是妄想、意识心非常强!所以,不要给自己培养恶的意识心,这个恶的意识心一直屯积下来,到最后就会象衣服;衣服染到很严重的污染,洗不掉!这个薰习是非常可怕的!看起来,哎!眼见色尘,你只要不分别就好;不分别,不一定啊。譬如说你眼睛不看、耳朵不闻,是不是这样就没有污染?不对,因为你落下来的影子在什么?在你的意识——法尘。在你的意识,自己一直想像,愈想愈气,愈想愈起贪嗔痴,所以,这个有时候就不是外尘的问题,它是内尘的问题。为意根会攀缘法尘,而这个法尘又是色声香味触发展,留下来的种子影像。不是说不去接触外境,你就有办法烦恼就会少一点,它是深层的识心能不能处理的问题。

诸位,师父再把它从头讲一遍,因为这个难。看经文就好:[复次,阿难!云何十八界,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?阿难!如汝所明,眼色为缘,生于眼识。]阿难,就像你以前所了解的,内在的眼根攀缘外在的色尘,来当作互为因缘,会生出你眼睛的了别之心、的识心。[此识,为复因眼所生,以眼为界?因色所生,以色为界?]这个眼识,到底是因为眼根所生,以眼根为界?或者是因为外在的色尘所生,以色为界呢?

[阿难!若因眼生,既无色空,无可分别;纵有汝识,欲将何用?]阿难,如果因为眼根而生,不借重外面的色空的法(色法还有虚空),既无色空,则无可分别之尘,单根是不能生识的,就算你有识心,欲将何用?因为没有外尘。[汝见又非青、黄、赤、白,无所表示,从何立界?]你无形的见性,又不是青黄赤白色,只是一个体性,无所表示,将以何为中间?又怎么样有办法来立这个识之界呢?这一段是根无,如果不借重根,见性就无所依。[若因色生,空无色时,汝识应灭?云何识知,是虚空性?]如果因为外在的色尘而生你的眼识,当我们见到虚空的时候,虚空没有颜色、也没有形状,而你这个眼识,又是从色尘所生出来的,那么,你当然就无法认识虚空,因为你这个时候的眼识已经灭掉了。为什么?因为由色生,是没有办法见虚空的,见虚空,你的色就会灭掉,所以,汝识就会失去作用,为什么见空的时候,我们还能够认识虚空的存在呢?可见色尘生眼识是不对的。

[若色变时,汝亦识其色相迁变,汝识不迁,界从何立?]如果这个色境有变迁的时候,而灭掉了,你也能识知其色境的变迁,假设说:你的眼识、识心并不随着色尘而变灭,就是识存色灭,在这个色灭而识存的时候,变成一个存在,一个消失,那就没有对待能所了,又从何去建立识界呢?[从变则变,界相自无;不变则恒,既从色生,应不识知,虚空所在?]如果我们的眼识从色跟着变迁,意思就是:色跟识都变灭了,则二者都变灭,界相自然就没有。不变则恒,如果识不随着色而变迁,意思就是:识性就常存了、常恒了,既然识性是从色法所生,那么,当然就是属于无知之物了,无知之物当然不可能认识虚空。所以,由色法所生的眼识、由色法所生的识心,当然不能认识虚空所在,因为它是无知之物。

[若兼二种,眼、色共生,合则中离,离则两合,体性杂乱,云何成界?]如果这中间的识兼二种,眼根和色尘共同而生的,合则中离,当眼根合于色尘的时候,这在中间所产生的眼识,就会变成有离的裂缝,有痕迹的意思。为什么?因为合并的时候,一半从眼根生,一半是从色尘生,就像二物组合,中间就必有结合的痕迹。离则两合,若是分开来,把根跟尘分开来,各生一半,一半这个识心是属于有知,一半是属于无知,有知的属于眼根,无知的又合于色尘,自成两合,这个就很乱了。所以,体性杂乱,眼识的体性就变成非常的杂又乱。为什么?[杂]是指合则中离,[乱]是指离则两合,这样杂乱,又如何成为识界呢?结妄归真:[是故当知:眼色为缘,生眼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眼与色,及色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]

[巳二 耳声识界(分四)][午初 标举三界][二 双以征起 三 分合难破 四 结妄归真 今初][阿难!又汝所明,耳声为缘,生于耳识。]阿难!就像你所明了的,以前所教导的,耳根跟声尘来互为依缘,生于耳识,生出这耳朵的识心。[午二 双以征起][此识为复因耳所生,以耳为界?因声所生,以声为界?]这个耳识,到底是因为耳根所生的耳识?以耳为界就是耳识界。或者是这个识是因为音声所生,以声为界,叫做声识界呢?

[午三 分合难破(分三)][未初 破因耳生二 破因声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][阿难!若因耳生,动静二相,既不现前,根不成知,必无所知,知尚无成,识何形貌?]这一段是讲:单因为耳根是不能生识的,单根不生识,一定要借重与动静二尘。阿难!若因耳生,若说这个识是因为耳根所生的,不必借重于动静二尘,所以底下就解释说:当动静二相,一个是动尘,一个是静尘,都是尘,当动静二相既不现前,那么,你的耳根就不成知,因为没有所缘之尘了,动静二相就是耳根所缘的外尘。没有动静二相,外在所缘的外尘,那么,耳根就不会成为能知者,既没有能知,必无所知,就不会有所知道的声音,能知都没有,哪里有所知的声音?知尚无成,无成就是不可得,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,连耳根都没有,那么,所生的识心,是作何形貌呢?你能明白指得出来吗?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,那么,所生的识是作何形貌?没有母亲哪有儿子?

[耳识本无生处可得,先破因耳生。]所以,[呼阿难而告之曰:若谓耳识因耳根生者,]不借重于外尘。[动静二种声尘既不现前,耳根不成能知,必无所知之声尘,能知之耳根,尚且不得成,所生耳识毕竟作何形貌?]单根不生识。

[若取耳闻,无动静故,闻无所成;云何耳形,杂色触尘,名为识界?则耳识界,复从谁立?]这一段是说:阿难认为,前面是,知应该是属于意根,而耳根它是能闻生识,所以,阿难才在这里是取能闻才生识,换句话就是:转计肉耳能生识。前面那一段,诸位看经文,[阿难!若因耳生,动静二相,既不现前,根不成知,]注意那个[知],阿难认为这[知]是属意根。[必无所知,]阿难认为这[知]是意根,[知尚无成,]知,认为这是属于意根,无关于耳闻。

好!看现在这段经文:[若取耳闻,无动静故,]这一段是取肉耳当作能闻生识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,认为这个肉耳就是能闻,能闻就可以生识,所以,佛陀就剖析给他听。说:若取耳闻,无动静故,如果取这肉耳,便能闻生识,而不必借重外在的动、静二尘,闻无所成,你还是听不到东西,因为耳根一定要借重于动跟静。就算你说[知]是属意根,现在你认为说——阿难认为那是意根,我现在取的是能闻的耳根,也就是肉耳就可以生识,如果你取肉耳便能生闻识,好!不必借重外在的动静,闻无所成,没有所缘的声尘了,听闻这件事就不能成立了,闻,或是听之识,就不可能成立了。云何耳形,这里讲到肉耳的形状,为什么耳形就像新卷叶,卷起来的树叶,杂色触尘,其实是夹杂在身根的色相。杂色就是:我们这个肉耳,其实是存在在身根的,应当名为触尘才对,意思是说:肉耳是夹杂在这个身根的色相,也是身根色相其中之一,应当名为触尘,因为它是身所对的触尘,怎么可以叫做声尘?所以,色所对的尘,就是根身所对的应当是触尘,名为识界,怎么可以名为耳识之界呢?耳识界既不是耳根所生,则耳识界复从谁立?

因为前面认为这[知]是属意根,后面阿难反过来就执着这肉耳变成能闻,而且会生识,所以,佛陀说:怎么可以取这肉耳便能生识呢?没有动、静,对不对?这个闻跟听根本就不存在,为什么你拿这肉耳来当作能闻而生识?这肉耳其实是夹杂在色身的一部分,其实是色身之相,身根的色相就应当名为触尘,不应当名为耳识,所以,怎么可以名为耳识而立界呢?因为它是属于身根的触尘嘛!因为耳朵的肉是属于身,连耳朵都不存在、都找不到了,则耳识界复从何立?耳根找不到啊。

[此文防谬。因闻上段必无所知,知尚无成,乃谬辩云:知属意根,耳根惟取能闻。今取耳闻生识,乃破之曰:若取耳闻,能生识者,无有动、静二种声尘,则能闻之根,亦无所成,何能生识?]怎么能够生识呢?[能闻又复被破,转计有形之肉耳,为能生识,若谓但取肉耳能生识者,肉耳属身根之色相,身根所对惟触尘,故破曰:云何以肉耳,如新卷叶之形,杂于身根之色相,与身所对之触尘,名为能生耳识之界耶?]应当名为触尘才对啊,怎么能生耳识呢?[则耳识界,既非闻根肉耳所生,复从谁而立界乎?]

[未二 破因声生][若生于声,识因声有,则不关闻。无闻则亡声相所在?][识从声生,许声因闻,而有声相;闻应闻识!不闻非界;闻则同声;识已被闻,谁知闻识?若无知者,终如草木。不应声闻,杂成中界。界无中位,则内外相,复从何立?复从何成]这一段有一点困难度,破因声生,就是破这个识是从音声而产生的。如果说这耳识是从声音所产生的,不必借重耳根的能闻,单声就会产生耳识。意思就是:如果耳识、这个识心,若生于声,声音自己会跑出识来,暂时允许你这样说,识因声有,也就是声音出来识就显现,那么,这个时候则无关于耳朵能闻,因为声音自己会跑出耳识,就不关于耳朵能闻的事情。无闻则亡声相所在,那么,连闻都无闻,设若无闻,无闻则亡失声相所在,连闻都没有,亡失声音之相,如何能生耳识呢?所以,连闻都闻不到,都不知道声音在哪里。

[此破耳识从声生。若谓耳识生于声尘者,是此识单从声尘而有,则不关耳闻之事,须知声必因闻而显,设若无闻,则亦亡失声相所在,声尚不可得,云何能生于识?]底下是接上面这一段的。若说耳识,[识从声生,许声因闻,而有声相;闻应闻识!]如果说:耳识是从声音所产生的,声音同时也现出耳识。好!许声因闻,我们也允许你,这声音是因为听闻而有声相,才产生声相的,允许你能闻所闻还是正常,叫做许声因闻,而有声相。我们这时也允许你说,声音是因为有能闻的耳根才有声相,那么,闻应闻识,听到的同时就会听到了耳识。

把笔放下来,这一段一般没办法,完全听不懂!好!注意看!现在他的意思,说声音会产生识心,不必借重耳根,诸位,我现在制造声音,你要注意听,这个声音把它变成有形状的,这只手变成有声音,这表示有形状的声音来了。(师父以扇击桌)这个声音跑出来,而此声音旁边要括弧:(识),知道吗?就是指声音出现,同时出现耳识。(师父再以扇击桌)声音出现了,(师父手似捏东西状从扇击桌处上升)识心就在声音的旁边了。我现在耳朵一听到声音,(师父手捏[耳识]入耳)同时会听到什么?同时会听到耳识。对不对?它就是这个道理,经文里[闻应闻识]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没听不知道,听了吓一跳,哇!这么难,很辛苦,你们累,我也很累,教到你们老是教不会的学生没有办法。

识从声生,许声因闻,而有声相;闻应闻识!若说这耳识从声音产生,声音自己会产生耳识,允许你说声音因为听闻,能闻跟所闻才听到声音,而有声相,也允许你照正常的规矩来说,能闻所闻,闻才有声相。这声音出来,同时有耳识,那么,闻应闻识,你听到声音,同时一定听到耳识。那么,识就变成尘。[此防转救。恐闻]恐怕听到说。[若无有闻,声亦不有,]前面讲:连声音都没有,现在换另外一个角度,[遂转救云:识固是从声而生,却许能生之声,亦必因闻而有声相,]假设说,[如是则声中有识,闻声之时,应当并闻于识!]

底下这一段就相当艰涩了![不闻非界]A;[闻则同声]B;[识已被闻,谁知闻识]]C?[若无知者,终如草木。]我们要一段一段来讨论,你看,这么短的经文,义理就含了很多:第一段、第二段、第三段。什么叫做不闻非界,闻则同声?这个闻、不闻是指识,到底是不闻识?还是闻识?先看A,不闻非界,什么叫不闻?意思就是:但有声,但是不闻识,前面讲:闻应闻识嘛,现在就说:若不闻识,那么,声则非生识之界,意思就是声音同时产生识界。不闻非界就是:但闻声,却不闻识,意思是声中无识,声音当中没有识,非界,声音则非生识之界,非界就是非生识之界,因为声音如果没有识,声则非生识之界。这[不闻]是指不闻识,却只有闻到声了,表示说声中无识;声中无识,声则非生识之界。

B、闻则同声,若闻声之时,亦同时闻识,此识则同声,这识就跟声一样了,就像外尘一样了。耳根的外尘是声音,可声音同时会(生)识,这识就变成外尘,而被耳根所闻。此识则同声,闻则同声,[闻]什么意思?就是闻识,能闻声又同闻识,能闻到这个识,就跟声尘一样,被耳根所闻。懂这个意思吗?所以,识被耳根所闻,识就跟声音一样,列为外尘了。

C、识已被闻,谁知闻识?识有作用啊!识的作用就是了别,了知为用;现在这个作用已经被耳根所闻;[被]与[闻]中间加三个字就很清楚了:识已被[耳根所]闻。识已被闻就是:这个能作用的识心、能了别、能了知的识心,这个作用已经被耳根所闻了,那就失去作用了;那么,失去作用以后,又有谁知道,谁知闻识?闻、识,[闻]指闻声,[识]指闻识,谁知这耳根的识已经被闻?意思就是:识已被闻,识的作用已经被耳根所闻了,失去作用了;那么了别的作用没有了,又有谁能够知道闻声、还有并闻于识呢?闻声也没有,识也没有。为什么?因为你的作用、识已经被耳根所闻了,失去作用了。若无知者,终如草木,如果没有能闻能知的闻识,也没有能知的闻声,闻识跟闻声统统没有,那就像草木一样。

[此下展转显谬:一、不闻非界谬:倘但闻声,不复闻识,]只听到闻声,不复闻识,意思就是[是则声中无识,而声则非生识之界矣。]这个叫不闻。如果[不闻]识,但闻声,叫做不闻,就是耳根传进来了,不复闻识,没有识了。所以,当不闻非界就是:但闻声,不复闻识,是则声中就无识,而声则非生识之界。[二、闻则同声谬:倘若闻声之时,亦闻于识,是识则同于声,而被耳根所闻矣。三、被闻无知谬:盖识以了知为用,而识已被耳根所闻,]所闻就是被它吸收走了,[则无有识,]无有识就是分别作用都没有,失去作用了。[又谁知闻声,并闻于识耶?]声跟识都没有了。[四、人同草木谬:若谓无有能知闻识者,则亦无有能知闻声者,果都无所知,则人岂不终如草木之无情乎?]

[未三 破和合生][不应声闻,杂成中界。界无中位,则内外相,复从何成?]不应声闻,声、闻,[声]指声尘;[闻]指闻根。这个时候,不应当说:声尘跟闻根是夹杂在一起,一个是有情,一个是无情,杂成中界,就没有办法分了,中界就是根本不可能夹杂在一起,哪有中间?界无中位,界没有中间,现在已经夹杂在一起了,那里有中间?则内外相,则内根外尘之界相,复从何立?连中间相都没有,哪里有这个和合而生的东西?所以,不应声尘、闻根夹杂不分,而说有中界,中间根本就没有。所以,内根、外尘所建立的这个界是不存在的。

[此破根尘和合共生。不应说言:声尘与闻根,和杂而成中界。杂则不分,]不分当然[无有中位,]有中才可以为所缘而生识。[可以为缘生识也。]现在[中间识界,既已不成,则内根外尘之界相,复从何而得成耶?][三分合难破竟。]

[午四 结妄归真][是故当知:耳声为缘,生耳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耳与声,即声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]我们应当知道,内在的耳根、外在的声尘为缘,来生耳识界,连找三个地方都找不到,则耳朵跟声音,以及声识界——就是声音的识心界,其实都不存在。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[由是义故,自当了知,所谓耳根与声尘两者为缘,而生耳识者,则内外中间三处界限,觅之都无,但幻妄称相而已。上结相妄,下显性真,则此耳之与声,及声识界三,本来非是因缘、自然,二种世间戏论名相,其性即是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][二 耳声识界竟]

师父把经文贯串起来解释一遍,因为十八界真的有一点难!耳声识界,阿难!又汝所明,耳声为缘,生于耳识。此识为复因耳所生,以耳为界?因声所生,以声为界?因为识无形,必须依根或者是尘来立界。阿难!若因耳生,动静二相,既不现前,根不成知,必无所知,知尚无成,识何形貌?阿难,若说耳识是因为耳根单独而生,不必借重于动静二尘,意思是说:当动静二相既不现前,那么,没有外尘,根不成知,耳根就不会成为能知者;既没有能知者,当然必无所知,一定不会有所知道的声音,能知没有,所知当然没有。知尚无成,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,那么,所生的识到底是什么形貌?你能明白指出来吗?

[若取耳闻,无动静故,闻无所成;云何耳形,杂色触尘,名为识界?则耳识界,复从谁立?]若是说取这个肉耳为能闻,便能生耳识,不必借重于外在的声——动、静的声尘,所以,这个闻跟听就没有能所,就不能成立。新卷叶形的肉耳其实是夹杂在色(身)根之色相,应当名为触尘;你不命名为触尘,怎么可以名为耳识界呢?因为耳根是夹杂在身根的色相,属于触尘,不应当名为耳识界;耳识既不是耳根所生,当然耳识界复从谁立?若生于声,识因声有,则不关闻。无闻则亡声相所在?如果说耳识是生于声尘,识因为声而有,那么,则无关于耳闻之识;无关于耳闻,设若无闻,就会亡失声相所在,亡失了声音之相,如何能生耳识呢?连声尘的外相都不存在,怎么会有耳识跑出来呢?

识从声生,许声因闻,而有声相;闻应闻识!若说耳识从声音而生,允许你暂时这么说,意思就是:声中有识,许声因闻,而有声相,我们也允许你,能闻、所闻而建立了这个关系,允许你声音因为闻才能够听到声相,允许你暂时有能所。现在闻就变成应当闻识,因为我们听到声音,声音夹在有识。不闻非界;闻则同声;识已被闻,谁知闻识?若无知者,终如草木。如果不闻识,但闻声,意思就是:声中无识,就没有办法建立声识界,声则非生识之界。闻则同声,如果这个识跟声同时被闻,那么,这个闻就跟声音一样的是外尘。若闻声时,也同时闻识,这识就跟声音一样了,而被耳根所闻。识已被闻,识本来就是有了别的作用,可是识已经被耳根所吸收走了,已被耳根所闻,这个作用失去了,又有谁能知道这个闻声、还有闻识呢?若无知者,终如草木,连闻声也没有、连闻识也没有,那就跟草木一样了。

不应声闻,杂成中界。界无中位,则内外相,复从何成?不应当声尘、闻根夹杂,叫做中界,佛陀说:中间根本不存在,已经夹杂在一起了,如何变成中?则内根的相也没有、外尘之界相也没有,内根、外尘都没有相,如何能够建立这个界相?是故当知:耳声为缘,生耳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耳与声,即声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
研究这一段有什么好处呢?你今天听到好听的、不好听的,都跟我们的本性没有关系,也就是全是妄,识心不存在,没有办法建立啊!根不生识、单根也不生分别心的识心,单尘也没有办法生,共生也没有办法生,一切法本自无生,缘起如幻,妄生声识,这个声识就是一种妄,妄生分别、妄生执着、妄生颠倒、妄生种种的知见,我们就是卡在有种种的看法。所以,这个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,诸位,就是这个。

现在要讲究竟义了,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,清净心就是这样子,(师父以左手背拟为清净心)本来如如不动,眼看色,本性变成而一直执着、一直钻、一直动;本来不动的心体,眼贪这色尘,被迷惑了,一直执着,认为有可追求的名、利、色、一切五欲六尘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眼根攀缘色尘,引发内在的识心就一直动;而你再怎么动,其实都是如来藏性。那这样问题就来了,一个人执着这个色身,他就会夹杂一个[我],我在看、我在听、我在吃、我在执着,那个[我]二六时中铺着一层无明;(师父以右手拟[无明]盖住了左手的[清净本性]来回摩擦),强烈的我执、法执,在本性上油漆一遍,再铺上第二层分别心,什么都分别;再来,是什么都会有意见、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;再来,就我什么统统对,就是一直盖,这个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~所以,我们所用的统统是妄心,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就是这个道理。一般众生就是想拼,但是没有先开采如来藏性,你怎么拼啊?

那再怎么做,才会慢慢的恢复我们的本性呢?不困难。第一点,不可以贪着五欲六尘(师父将代拟为[无明]的右手从左手[清净自性]上拿开),不管出家、在家,修道之人,这种东西没有看得很淡,色声香味触法、名利色,这没有看得很淡,你不要想修行,门都没有!第二点,所有的相,碎为微尘,平等心看,这种分别心没有,你知道这一定是空,花空、树空、人空,我相、大相空,没有一样相不是败坏之相,好!分别心拿掉(师父复将代拟为[无明]的右手从左手[清净自性]上拿开)。第三点比较难,碰到所有的意见、看法跟我们不一样的,不要硬说对方不对,这种巩固自己知见包括修学佛道的半世纪都没有办法破,就是法执。

因为他认为他最有修行,师父这样教,徒弟也认为这样子,所以,到处宣扬,你听过多少:我的师父最有修行、我的道场最清净!多少人这样讲!我亲自就听到:某某人修什么苦行,我认为他是全世界最有修行的出家人!这个叫做知见立知,你没有去亲近别人,你怎么知道他有没有修?所以,这个是夹杂,清净自性就是:有修无修,不关我的事情,我不执着谁有修没有修,我一定要解脱我自己。所有的对这个执着的事情放,(师父重复将代拟为[无明]的右手从左手[清净自性]上不断放下)法执也放,我执也放,一定要放!再来,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180链接(未完)

楞严经讲解181:注意这个循业妄现;就你现在看到的什么都是你的业所影现的

楞严经讲解182:识借由根而显,识不是根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一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

净空法师《法华经大意》目录01-66(全)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180链接(未完)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-200目录(未完)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(新关注的师兄入)

大悲咒的妙用 (宣化上人)

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(仁清法师)

盂兰盆节的故事——目连救母

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,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

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,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